TLDP 017:本质主义与贴标签
by ChenQi
本质主义( Essentialism ),认为任何的实体(如一只动物,一群人,一个物理对象,一个观念)都有一些必须具备的本质,一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就可以把握和占有真理,解释客观事实的动机和原因。
这个名词是由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02 - 1994)于1935年第一次正式提出。该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将“本质”定义为一种“物质”( substance )或者“形式”( form )。它是不可变的,永恒的,并且出现在每一个可能世界。例如相信人类存在一个不可变的、永恒的人性,造物主把混乱组织成秩序实体来使事物存在。
哲学和文学领域的抽象理论按下不表,今天只谈心理学。
心理学
本质主义已经成为了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儿童发育过程中,认知能力逐渐提升,从无法表达和理解实体行为背后的因果关系,发展到充分理解和准确预测,是一种显著的变化。
每个做父母的人都见到过,小孩成长到某个阶段,可以准确分辨出哪些行为是由生物还是非生物对象引起的。生物对象的行为是自己驱动的,而非生命对象的行为是受到成人操控的。
人类本能思维驱使下,归纳事物,发现本质,预测未来。
本质主义思维的四个关键点:
- 寻找个体的因果机制。
- 与生俱来的本能:假设一个物体将一直按照其预定路线发展。根据这一准则,通过本质可以预测实体在所有时间的发展。
- 实体不变性:无论实体被观察到的表现如何变化,都无法影响其本质。
- 归纳事物的潜能:拥有共同特征的实体,即使除了本质以外都很相似,它们的本质也有可能不同。
一些理论延伸:
- 人们默认有一个假设人和事物具有本质,本质决定了它们是什么东西的想法。
- 本质主义构成了我们的物理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理解的基础。
- 本质主义是本能的、普遍的。我们是天生的本质主义者。
- 无条件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预示了人类存在对他人的刻板印象,并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刻板印象的形成。
心理上的本质主义的影响很多。例如越是充满偏见的人,越拥有更强的本质主义式的思维方式,这表明本质主义会延续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排斥。
皮格马利翁效应
也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罗伯特·罗森塔尔 (Robert Rosenthal)在某小学做实验,将学生随机分为AB两组,告诉老师和B组同学,他们更优秀,智商更高。随后的实验结果惊人:那些被老师认为“高智商”的学生(事实跟其余学生的智商一样)在来年的学习成绩确实突飞猛进。
人在被赋予更高期望以后,他们会表现的更好。这是一种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发展过程。以此观点,内心常常带着负面期望的人们将会失败,而内心常常带着正面期望的人们将会成功。
说人话环节
本质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典型表现就是贴标签( Poisoning the Well ),严重一些的也叫“扣帽子”。贴标签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名誉,也可以激励一个人达到非凡成就,甚至挑起战争。罗森塔尔实验中的B组学生就是被贴上了“高潜力”标签。
在某种意义上,企业的价值观或社会形象也是一种主动或被动的标签。以下均是耳熟能详的例子。
- 不作恶
- 移民火星
- 为梦想窒息
- 996
- 35岁
- 血汗工厂
- 价值红线
- 抄袭
- 竞价广告排名
故事 1
偶尔有一些多年不见的腾讯老同事来上海出差,聚会见面。有两三次,刚刚互相了解近况后,他们脱口而出:“你居然也能当 Leader 带团队?!你居然能带 XX 人数的团队?!你肯定不是我认识的那个 CQ!”。
无奈啊~
因为我曾经最大的标签是“刺头”。
我干过的一些“刺头”事情:
-
毕业入职培训期间,有一节课是《安全编程》,讲师是一位大胡子戴眼镜中年男人。
我没太听懂“真伪随机数生成算法的安全问题”,于是课后直接在 RTX (腾讯内部 IM 聊天工具)上找到讲师,问能不能再给我详细解释一下这部分,我有一些疑问。
大胡子非常耐心地又单独给我讲了一遍。后来我才知道他是谁:曾宇,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 IEG )副总裁。
想看大胡子照片可以自行搜索。Google,Bing,Baidu 搜索结果第一个都是他。 -
工作半年左右,有一天我跟产品经理吵架,没有得到满意答复,随手一封邮件发给部门经理,抄送相关人员:
“A 和 B 两个产品需求,我今天只能做完一个,产品经理决策不出哪一个需求优先级更高,那部门经理你来说吧,二选一。” -
工作第三年,我跟直接上级闹崩了。连续在同一个技术栈和岗位积累三年,我自认为水平已经超越他,而他务虚三年早已跟不上时代,工作分歧愈演愈烈。
某件事情刺激下,我怒提离职,转投微软去做 MSN Mobile 开发。临走前的离职单上是这么写的:
“问题描述,个人发展与上级发展不一致。解决方案,离职,不干了。”
当时的技术总监 Witon(我的上级的上级)和 HR 多次劝我修改这个文案,我坚决不改。后来似乎是事业群高级 HRBP 姐姐出面好言相劝,我才勉强改掉(也可能仍旧没改,记不清了)。
离职日期选在入职三周年那一天,算是一个圆满。办完手续走出公司时,回头看那栋楼,心想以后应该不会再踏入这里吧。 -
工作第五年,也就是到微软一年半左右,某天晚上跟 Witon 在 QQ 上聊天(当时微信还没诞生),此时他已从手机 QQ 技术总监晋升至部门副总经理。
他说:“我把你之前的那个直接上级撤职转岗了,你回来吧。”
大概几周后,我就重新回归原团队,入职日期特意选在愚人节当天。之后迅速找机会去拜( chao )访( feng )了那位倒霉的老上级。 -
二进宫的前期,本性难移。新领导让我带三个新人,第一次当 Leader 带团队,意气风发,使劲 “PUA” 这三个小孩。
我先在自己负责的项目中推行强制 Code Review 流程。有一个小孩开发某一个功能时,提交代码被我连续四次驳回重写,因为他没有按照我的代码设计和规范实现,直到第五遍才让我满意,提交通过。
这件事被研发管理部的 PMO 姐姐拿去当典型,恐吓威胁其他部门团队也推行强制 Code Review 流程。感觉瞬间整个事业群的人都知道那个“刺头”回来了。
(在这里给这三个兄弟道个歉,当初把你们虐太惨了。)
现在想想,当初确实干了太多“刺头”事情,真的难为了那帮同事和领导们的包容。
性格的真正转变,是之后遇到了一位亦师亦友的好同事,从他那里学会了洞察人性,顿悟了大学四年管理学课本上的所有内容。
现在每当看到自己团队中的“刺头”下属“搞事情”,总是想起年轻时的自己,不由得也会多一点点包容心,希望能帮他们“改邪归正”。
“刺头”这个标签现在应该已经不太明显了,当然偶尔还是会发作一下。
故事 2
故事主人公还是一位腾讯老同事,年长几岁的哥哥(真的,他堂妹是我曾经相爱相杀的前女友)。
有一天他找我吐槽:“相同的技术实现方案,我说出来就没人采纳,一个才几年工作经验的小研发 Leader 说出来,大家就直接同意了。我好歹也是国外名校计算机硕士毕业,加拿大北电网络和美国微软工作十四年的研发 Manager,真是气不过”。
我只好安慰他说,没办法,谁让你身上的“研发管理和自动化测试总监”标签太闪亮呢!早就盖过了你的“软件研发和系统架构专家”标签。整个部门里,除了我,没人见过你的历史标签,忍了吧,难不成你还想再转回一线研发岗位,去跟那个小开发 Leader PK 写代码争口气?
故事 3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不是特定的某个人,而是我们经常会看到的一个群体,即“空降大佬”。
空降兵很难,空降成功存活并能杀出重围很难。因为从入职第一天起,就会自动附带一张并不牢固的“空降大佬”标签。需要在有限时间范围内(通常三到六个月试用期)迅速做实这张标签。
俗话说“文人相轻”,你不露两把刷子,凭什么服众?
如果水土不服或者连续决策失误,身上的标签就会迅速自动更新成“只会务虚吹牛逼的水货”。想再撕下这张标签可就是难上加难喽!
故事 4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们自己,芸芸众生。
每年校园招聘就是一场贴标签和撕标签的过程。
研发新人入职,有时我们会根据团队和项目需要,变更新人的岗位。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只要新人愿意努力,做什么岗位工种都能快速学会。
产品新人入职,更明显,首先这些人的大学专业五花八门(中国大学应该还没有普及“互联网产品经理”这个专业吧?),其次这些人被分配到的岗位各式各样。
因为他们共同的标签是“高潜力新人”。这张标签很容易被撕掉,几个月后自动换成其他新标签。
而一位高级软件工程师想转型高级产品经理,或者反之,非常困难。即使公司给予机会,这两张标签的更替需要当事人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行。
可是他们学习新技能的速度一定会慢于那些刚出校园的新人吗?
管理标签
人越长大,身上标签越多。
有些是自己主动赢得的,有些是被周围环境贴上的。
想主动贴上一张闪亮的标签,很难。
想撕掉一张暗淡的标签,很难。
想更换一张更闪亮的标签,很难。
想同时拥有很多闪亮的标签,非常难。
我们可以做什么
-
理解我们人类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谨慎克制,预防自己主动给他人贴标签的心理。
-
利用自证预言心理,自我激励,鼓励他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没事多夸夸同事和下属,有好处。早晨起床照镜子多夸夸自己也不错。)
最后强行切题
TLDP 大班课程接近尾声,各小组进入课题论文阶段,我们小组的课题是《专家 vs 管理》。
这不就是两个大大的标签吗?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互斥?共存?增益?
How to ~
(同学们自己想吧,我这个导师编不下去了,已经3500多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