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备忘录

一间存放故事的仓库

GitHub LinkedIn
9 April 2022

生活:上海疫情封闭的第二十三天

by ChenQi

好久没写字了,思想的懒惰,倒不是没有思考,而是觉得没什么值得写下来讲出去的内容。
最近有朋友催更,那就索性模仿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念叨几句吧,证明我(这个公众号)还活着,思想时明时暗,仿佛白乙一黑乙一般的分裂。

这个公众号的灵魂是什么?

吉竹伸介解释说,他的作品是想表达“太无关紧要而没说的事和太重要而说不出口的事”。
因为太无关紧要而没必要特意说出来的事,和因为太重要反而说不出口的事,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寻找舒适的时机,找到合适的词语,把它们一个个用文字认真地表达出来,不是很有乐趣吗?
这个公众号大体上也是在做这两类事情吧。

人类害怕的不是失去自由,而是害怕失去选择权。

其实宅在家里没什么可怕的,疫情封闭前也不常出门。但是当失去出门的权利后,此刻的宅就明显不同了。

《理性的非理性》

行为经济学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人类无论多么崇尚理性,还是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举动。而这些看似出人意料的非理性行为背后,总有共同的规律在发挥作用。
所以最近层出不穷的各种新闻就是这样见怪不怪了。

理性的价值观总是败于感性的行为选择

有三个人聚在一起聊天,名字分别是:自我,香烟和健康。
香烟和健康问:我们2人,你选哪个?
自我:吸烟有害健康,应该尽早戒烟。
香烟:所以你要抛弃我喽?
健康:所以你选我喽?那为什么你总搂着香烟?
自我:我心里爱的是你健康,我也知道我理论上应该爱你,我希望你能自己好好的。
健康:那为什么你做不到?你总是无视我!你总是在伤害我!
自我:我。。。只能心里装着你,行动选择它。

倘若有人问,你爱家人吗?肯定爱啊!那今晚是选择在公司加会儿班还是早点回家陪陪家人?还是在公司加会儿班吧。
倘若有人问,你爱孩子吗?肯定爱啊!那你此刻选择自己一个人待着还是陪孩子上一节网课辅导作业?还是自己待着吧,然后等孩子网课结束后检查结果,若不达预期就大声呵斥一顿。

每个人都在通过某种连接寻找自己的价值

最近有一句笑话:“封闭在家办公之后,公司发现,离了你,一切都还在照常运转”。但是其实工作还是那些工作,人还是那些人,文字网聊和视频会议与现实面对面也无甚差异。但是总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企图寻找自我价值的不适感。也因此总想着做出点什么能够完整交付的东西,能够被人明显看到的东西。

她是一个悲天悯人的敏感型外向型人格的好人,自疫情封闭开始就主动承担了小区本栋楼楼长角色的志愿者义工职责。日夜为楼上陌生老年人们的温饱忧虑,也时常因各种检测检查流程安排不顺而烦躁。每天从早晨六点起床到晚上零点入睡,绝大部分时间都奋战在手机上。即使偶尔在家里遇见,抬头聊几句,也明显是形在神不在。

渐渐的,她每日张罗的三餐似乎变成了她出去寻找自我价值的障碍。
渐渐的,似乎我和女儿的存在本身就变成了一种障碍。
但是不管怎样,每个人努力寻找自我的价值,这是没错的。只是每个人的价值所在和生活中的排序不同吧。所有人都是如此。

即使再内向的人,也需要同类物种的连接。

周一至周五在家办公期间,时常为了一些小事情发起视频会议邀请给同事们,其实几句文字来回就能讨论明白的。原因无它,只是因为我想你们了,想见见活人,想说说话。请见谅。

爱情的底色

在知乎上看到了一篇《两个人在一起久了感情都会慢慢变淡吗?》,文中讲到加拿大心理学家John Lee提出的“六种爱情底色类型”。两个人的分手,不全是因为性格差异,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两人当时在“爱情底色”上的差距。

挺有趣的,推荐给某些读者参考吧。

堕入黑暗时的笑话

Q:人死后有天堂和地狱吗?
A:有啊,你现在所处的人间即是地狱。

关于孤独感

孤独其实无关封闭。我本是孤独的人,从有记忆的儿时起就是如此。
孤独不是自闭,我有朋友,但不多,也无需太多。
封闭只是有助于加强内省的频率和力度,家里既吵闹又安静,甚至安静的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非常适合自我剖析。
我很孤独,但是没关系,你看,我已经学会了自己跟自己聊天对话呢。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