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P 006:一对一沟通
by ChenQi
Question 1
新管理者,跟下属一对一沟通的形式和频率,怎么控制比较好?感觉每天都在一起,一对一沟通没什么可聊的,固定会议室里的形式也有点严肃。
Question 2
团队越来越大,是否有必要继续跟所有下属定期逐个一对一沟通,沟通工作量较高,感觉内容会很细节和琐碎。
Answer
人少的方法:
在人数可控范围内,精力足够时,单周或双周比较合适,形式多样活泼一些,喝咖啡,楼下散步都可以,不一定非要拉到会议室里严肃对话。
分享一个我之前在微软工作期间的例子,也是第一次正式进行定期一对一沟通的过程感受。
刚入职不久,直接上级给我发了一个一对一沟通的周期性Outlook会议邀请。第一次面谈是在他的办公室(微软的福利和办公条件很好,管理4-5人规模的一线Leader都可以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平时一般都敞开着门,有事情就随时进去谈,经常用来开小型会议或者白板技术讨论。相应的就很少配置大型专用会议室空间。),我准备讲一讲最近工作进展,汇报成果。但是一开口就被喊停。他说了几点不需要谈的内容。
- 不要谈具体工作进展,这些应该已经在项目过程中体现出来了,这是PMO的职责。
- 不要谈具体某项技术的进展和细节,这应该是日常工作内容,根据需要随时找相关同事和上级沟通,而不是放在一对一沟通中。
当时我有点卡壳,在想接下来的话题,他继续解释应该谈的内容。
- 最近的工作感受变化,忙了?闲了?轻松?焦虑?
- 最近的新想法,有什么系统,工具,流程感受不好?有什么相关优化建议?
- 对团队和其他成员的看法,工作配合,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
- 最近的生活状态变化,微软讲究
Work-life balance
。生活状态会影响工作状态,反之亦然。
然后那次我们就聊到了登山,徒步,攀岩,空手道,潜水,等等,发现团队中藏龙卧虎。以及其他同事的年度规划方向重点,有的人专注架构设计,有的人专注DevOps,自身的研究方向。
人多的方法:
随着团队扩大,层级增多,沟通成本增加,周期自然延长,更多从线下转到线上。
传播学讲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随着节点的增多,失真逐渐严重。一线人员当面反馈的信息减少,仅靠其Leader汇总的信息就会被有意或无意的过滤失真。
还会遇到几个常见场景:
- 下属是新晋 Leader,经验不足,仍在适应期。
- 某个团队和业务现阶段是重点或高风险部分,需要重点关注。
- 某些人员遇到职业瓶颈平台期,可能有流失高风险。
我一直在使用一种变通的邮件周报方式,运作下来效果感觉还不错。
- 选定一批沟通人员名单,例如 新晋Leader,骨干熟手,高潜力新人。
- 邀请他们定期发一封简短的周报邮件。内容同上,格式形式不限,聊什么都可以。
- 声明不需要抄送他的直接上级,单独发给我即可。
刚开始有很多人不适应。有的人复制粘贴或转发了一份详细的工作进展邮件,有的人内容真的“简短”,信息匮乏。还有的人慢慢就不发了(非强制性约束,可以不发)。
作为收件人,沟通的一方,需要做到一些承诺:
- 及时回复。沟通是双向的,不能仅仅是接收。需要及时给予对方反馈。哪怕只是简单的“很好,不错,谢谢”,也比没有回复好。
- 启发式回复。内容冗长的要及时提醒删减,内容不足的要引导提醒还有哪些事情可以谈一谈。或者算是“逆向汇报”,询问那些你最关注的事情的进展。(有时候回复周报比写周报还累,因为需要思考和调研才能认真给出答复。)
- 坦诚,开诚布公的沟通,不要逃避问题,不要官僚,不要形式化。
- 保密,对方反馈的各种人和事的问题,后续跟进解决时,要替对方保密身份。让大家可以放心真心的说话。
我曾经收到的一些有意思的周报:
- 某人对直接上级的某些事情处理方式不满。
- 某人对某些技术方案不认可,提出了新思路。
- 某人业余时间做了个小研究,写了个小工具,思路新颖,值得继续大力投入和推广。
- 某人建议应该外出团建一次了,于是愉快成行。
- 某人偷偷出去面试了,没有告诉直接上级和其他同事,但是愿意跟我私下聊聊个人职业发展这件事。
最后,最重要的还是真心。
tags: